媒体看通大-米乐app官方

最新动态
  • 04
    2021-11
    10月28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报道了我校与江苏航运职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据报道,根据协议,我校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全面、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交通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935943/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11-04
  • 20
    2021-10
    10月20日出版的《科技日报》以《南通上学研发高效筛选平台,助力肿瘤精准治疗》为题,报道我校医学院本科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报道,为我校医学院本科生团队通过分析整合23种肿瘤的404个病人的各项数据,自主研发了一款高效的dna调控元件及超增强子筛选平台--space,进而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潜在的新方法。近期,该成果发表在《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上。10月2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也对该科研成果进行了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0/20/content_523505.htm?div=-1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10/20/node_11.html#content_983392
    2021-10-20
  • 05
    2021-10
    10月4日,《经济日报》理论版刊发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冯俊的理论文章《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是南通大学基地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取得的又一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下半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7月以来,省中特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成长春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学习研究“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召开座谈会,参加学习研讨会,撰写理论文章,取得丰硕成果。成长春先后应邀参加了全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和2021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首场活动,并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两次交流发言,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基地专家自7月以来累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红旗文稿》《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重点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6篇,其中成长春教授的《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刊于《人民日报》(8月25日第09版),《在协调性均衡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刊于《光明日报》(8月18日第02版),《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刊于《经济日报》(10月4日第06版),《让以人民为中
    2021-10-05
  • 16
    2021-09
    9月15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以《欢聚侗乡时短情长》为题,报道我校伯藜支教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文章从“助力乡村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唱响爱的旋律”三个方面讲述了我校伯藜支教团的支教故事。据了解,我校伯黎支教团已连续7年开展支教活动。今年暑假,支教团19名师生再次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并与当地孩子结下了深厚情谊。(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109/15/c824771.html
    2021-09-16
  • 10
    2021-09
    9月9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在人才教育版刊发题为《我的老师》的报道,邀请我校教师骆倩倩讲述她的研究生导师——我校特种医学研究院教授朱俐倾心教诲、师德传承的故事。文中,骆倩倩介绍了朱俐帮助她建立严谨的科学思维、指导科研,支持她专心读博等感人事迹。骆倩倩说,朱俐在其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赋予她高尚的品格、勇气、判断力和存疑不轻信的科研精神。(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
    2021-09-10
  • 06
    2021-09
    9月6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发题为《“陶学子”深情缅怀著名慈善家陶欣伯先生——“这是一位给予我们无穷力量的老人”》的报道,文中介绍了我校伯藜学社的学子在陶欣伯助学基金资助下,怀揣梦想、发奋自强,并怀揣感恩之心,传承“陶学子”精神,回馈社会的故事。据报道,在新加坡著名华裔企业家、慈善家陶欣伯先生创办的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我校“陶学子”们组成伯藜学社,开展各项自助、互助、助人活动。他们感恩于心、奋发自强,投身支教活动,用所学回馈社会,共同将陶老先生培养“陶学子”的这份情怀和精神一直传承下去。(校报记者 张露莹)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9/06/node_4.html#content_968170
    2021-09-06
  • 03
    2021-09
    9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智能机器人入海显“神通”》为题,报道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文中介绍了我校师生研发的集目标识别、表面清理、无损探伤和湿法焊接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水下检修机器人。据报道,团队利用结构光来增强焊缝特征,在湿法焊接方面克服了水下焊接修复的难点,并通过3个臂的设计提高了机器人水下作业的稳定性。目前该设备主要应用于海水养殖领域,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船体和海上风电桩,未来有望延伸至核电站塔架等多种场景中。(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9/01/node_12.html
    2021-09-03
  • 19
    2021-08
    8月19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以《精准资助入学无忧》为题,报道我校充分利用线上“绿色通道”系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据报道,我校新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报家庭经济情况,在线申请困难帮扶。我校安排专人值守,及时查看学生的申请,提前发现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主动与之联系,有针对性地将帮扶措施在入学前送到学生家门口。(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841668/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08-19
  • 12
    2021-08
    8月21日,《中国交通报》在第7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我校伯藜支教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据了解,我校伯黎学社自2014年起已连续7年开展支教活动。今年7月10日,伯藜学社暑期支教团19名师生,抵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第四次前往知了小学进行支教。(校报记者 张露莹)相关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831096/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
    2021-08-12
  • 06
    2021-08
    8月1日,《人民日报》在新青年版面刊发题为《讲述党史的年轻人》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我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翟天麟用非遗传承红色基因。据报道,翟天麟创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非遗撕纸研究所,延续和创新了“非遗 党史”的课程形式。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她邀请党史专家指导,精选出三年来采风创作的红色作品,制作成百米长卷,并历时一年指导南通大学100名大学生创作出100幅撕纸作品献礼百年华诞,让青年学子共同感受文化自信。7月16日,新华社刊发题为《勇于攀登、励志奋斗——走近新时代的青年榜样》的文章,报道翟天麟将撕纸艺术与党史相结合,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翟天麟)相关链接:《人民日报》:https://elkssld9155c7d568c7af6163e0f26fd31dab4wzqx.v.ntu.edu.cn:4443/article/6266774/6163318新华社:https://elkssl30e00bf5193bfef08a4415990afae404wzqx.v.ntu.edu.cn:4443/vh512/share/10126759
    2021-08-06
  • 28
    2021-07
    7月28日出版的《科技日报》成果版以《智能机器人“下海”,水下检修不再难》为题,报道我校师生团队的科技创新成果。文章介绍了我校师生研发智能水下检修机器人的初衷、过程、取得的成果及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据报道,团队利用结构光来增强焊缝特征,在湿法焊接方面通过不断试错推演,克服了水下焊接修复的难点,最终实现了水深小于5 米的稳定焊接作业。目前设备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船体和海上风电桩,未来有望延伸至核电站塔架等多种场景中。(校报记者 张露莹)相关链接:https://82db758b7335ca0ecaa4ccf36b647f6fwzqx.v.ntu.edu.cn:4443/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7/28/content_473121.htm?div=-1
    2021-07-28
  • 25
    2021-07
    7月2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李俊红:系统辨识方向的攀岩者》为题,报道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李俊红教授。文章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李俊红教授的科研和教学经历。据报道,李俊红教授及团队长期深耕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辨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其针对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的研究成果“基于线性变权重粒子群的时滞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被《国际自动化学会汇刊》录用。(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7/21/node_12.html#content_949828
    2021-07-25
  • 23
    2021-07
    7月22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关注我校获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多个奖项。据报道,在以“助力新基建、赋能新交通”为主题的第六届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参赛的3支队伍,共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江苏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下,由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有关高校联合主办的区域性大学生科技竞赛。大赛旨在为交通运输工程类相关学科学生提供深度沟通与交流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科创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科技文化的交流,推动交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d1a4c52bf87ba675fbf1499c89e9b1cfwzqx.v.ntu.edu.cn:4443/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3801751/app_key/406ae173bfde42e23fb649bcfd7f3f96?continueflag=0444c82750b8e43b05d047d22d13e691
    2021-07-23
  • 22
    2021-07
    7月2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以《南通大学 研发仿生支架助力周围神经再生》为题,报道我校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教授杨宇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顾晓松及副研究员李贵才等的最新成果。据报道,课题组对基于生物微环境构建的各项异性仿生微纳复合拓扑和生物因素调控周围神经再生进行了研究,通过联合应用静电纺丝、微纳加工制备和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技术,构建了具有各向异性微纳复合拓扑结构并负载促神经生长多肽的仿神经再生微环境支架,为新一代功能化人工神经植入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策略。(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sbhtmlnews/2021/7/364044.shtm科学网:https://525de3c8b9282dc8ca7546fbfc2cb1f6wzqx.v.ntu.edu.cn:4443/htmlnews/2021/7/461451.shtm
    2021-07-22
  • 17
    2021-07
    7月13日,南通大学联手共青团南通市委“梦想改造 ”关爱计划“心悦课堂”开班暨南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和南通大学“江海心悦”梦想儿童关爱服务站揭牌仪式在通州区兴仁镇举行。活动得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交汇点、江苏广电荔枝新闻、扬子晚报、南通发布、南通广播电台、通州日报和通州电视台的报道。自2020年10月起,共青团江苏省委推出“梦想改造 ”关爱计划,聚焦全省近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一重点困境青少年群体。今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梦想小屋”集中建设推进会上,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作为省内首家高校团队入选“梦想改造 ”关爱计划,现场发布了“心悦课堂”关爱服务项目,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心悦小课堂、心悦夏令营等活动。4个月来,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已经招募3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团队师生的脚步已遍布全国48个革命老区,给予革命老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深层次、多维度的关爱帮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文华充分肯定了南通大学“江海心悦”团队“梦想改造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成果,希望“江海心悦”赋能的“梦想小屋”能够飞出金凤凰,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卢玉军)相关链接:新华社
    2021-07-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