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通大-米乐app官方

最新动态
  • 03
    2019-12
    11月25日,“学习强国”平台刊发对我校党委书记浦玉忠的专访报道《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以“三个坚持”汇聚发展动能》。文章从“坚持高点定位激发改革动能”“坚持立德树人聚力产教融合”“坚持人才强校释放人才活力”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浦玉忠指出,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问题导向、制度驱动”的方法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首要任务,打造和谐共生、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浦玉忠强调,“办大学就是办氛围”。这个氛围,在我们通大,应该是一所百年老校所拥有的气度,是全体通大人所展现的格局。它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是一种主动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一种奋力进取的群体状态,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通大的“新百年”,正处在一个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坚持方向”作为第一前提,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任务,把“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对外开放”作为第一窗口,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姿态”,以这“六个第一”扛起兴校责任,实现强校梦想,将百年通大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校报实习记者王
    2019-12-03
  • 03
    2019-12
    11月20日,“学习强国”平台以《南通大学立知立行做实主题教育》为题,再次关注我校主题教育特色。文章从“再次关注通大主题教育特色”“回归育人初心激发办学活力”“深挖校本资源筑梦通大未来”三方面报道了我校主题教育特色。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校党委聚焦主题主线、坚持高点站位、深挖校本资源,在全员育人中激活教育细胞,再次筑牢通大人的“初心”——“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明晰了通大人的“使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办国内一流的大学”,以实际行动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校报实习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tudy_comment_disable=0art_id=2350715240248032824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2019-12-03
  • 21
    2019-11
    11月2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12版以《科技界弄潮儿迈向创新创业“塔尖”》为题关注我校“挑战杯”特等奖项目。报道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近日落下帷幕,我校《免疫检查点的调控机制研究》作品斩获特等奖。团队系统率先发现pd-l1上游的一个分子开关是其高表达的本质原因,首次提出内皮细胞可作为评价肿瘤预后效果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由于该项目找到了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差异的关键原因,被《国际肿瘤学》选为研究亮点。交汇点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朱梦圆王忆宁)相关链接:《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1/20/c712484.html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8qu28gkbfp4ubncs/1tencentshare=1
    2019-11-21
  • 18
    2019-11
    11月8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第7版以《形成视觉冲击“智能发光斑马线”在多地应用》为题,关注我校校企合作创新成果。报道指出,我校校企合作研发的“智能发光斑马线”,能对机动车驾驶员及行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可极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据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徐海黎教授科研团队介绍,“智能发光斑马线”由嵌入式控制器、发光地砖、智能探测感应传感器等组成。当人行横道信号灯亮红灯时,斑马线上停止线位置的发光地砖会显示红光,路口斑马线两端的发光地砖会持续不断闪烁着白光,提醒行人禁止通行,机动车可以通行;当人行信号灯亮绿灯时,停止线位置的发光地砖就会显示绿光,路口斑马线两端的发光地砖会依次不断闪烁着白光,提醒行人可以通行,机动车禁止通行。目前,该产品已在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等地多个道路路口使用。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媒体进行了相关转载报道。(校报实习记者朱梦圆)相关链接:《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1/08/content_434435.htm?div=-1环球网:https://m.
    2019-11-18
  • 08
    2019-11
    11月5日,“学习强国”平台以《经济强:强筋再强骨,高原攀高峰》为题,刊登了对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的的采访。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盼。五年来,全省上下接续奋斗、砥砺奋进,朝着“强富美高”的道路阔步前进。为全面展示我省五年来的阶段性发展成果,总结经验,更好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联合邀请智库专家学者,就“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展系列访谈。关于江苏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成长春认为,江苏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和江苏人敢闯敢试、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分不开的。江苏要补短板、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需进一步突出“新产业形态塑造、新资源要素集聚、新市场主体培育”“三驾马车”的引领作用,培育新动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强化重点功能区的意识,促进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当天出版的新华日报智库版专版进行报道。(冯俊)相关链接:学习强国平台: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
    2019-11-08
  • 05
    2019-11
    11月4日,“学习强国”平台以《主题教育进行时|南通大学:以“三个动作”,推动主题教育引向深入》为题,关注我校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章从“做好规定动作,保主题教育不偏向”“抓准自选动作,促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亮出特色动作,推主题教育高质高效”三方面,报道我校聚焦主题主线,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高质推进,以“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实效、特色动作出亮点”的实际举措,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校报实习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tudy_comment_disable=1art_id=13865619316756970614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9-11-05
  • 29
    2019-10
    10月28日,“学习强国”平台以《思政课堂|让“初心”与脚步同行南通大学校领导走进学生担任班主任》为题,关注我校思政工作新举措。去年9月开始,在校党委书记浦玉忠的带动下,校领导班子成员纷纷俯下身子,结合专业背景,走进学生,带头做起了班主任,讲思政课,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引导大家成为思政课建设的“士兵、亲兵、尖兵”。浦玉忠表示,人才培养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时刻跟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扎扎实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近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我校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跟进式”育人理念,着力践行“跟进式”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新华日报》、交汇点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实习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学习强国”平台:ht
    2019-10-29
  • 19
    2019-10
    10月18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以《南通大学校领导当上新生班主任》为题,关注我校领导坚守思政一线,集体做班主任。报道中指出,去年9月开始,在校党委书记浦玉忠的带动下,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纷纷俯下身子,结合专业背景,走近学生,带头做起了班主任、讲思政课,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引导大家成为思政课建设的“士兵、亲兵、尖兵”。同时,校领导深入学院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激发了学院中层干部的信心和动力。(校报实习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0/18/content_571407.htm?div=-1
    2019-10-19
  • 18
    2019-10
    10月1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13版以《南通大学岗位绩效定档打破职称界限业绩优秀可跨级定“教授”》为题关注我校人事改革。今年2月,我校为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相继出台了岗位聘用工作实施办法以及岗位绩效定档管理办法,在现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体系的框架下,灵活运用由学校自主调控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鼓励想干事业、能干事业的教师脱颖而出。此次首轮岗位绩效定档评审共有58名副教授、15名讲师被跨层级“低职高定”为正高档,享受教授档岗位奖励津贴,待遇大幅提升。(校报实习记者朱梦圆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0/18/c698078.html
    2019-10-18
  • 16
    2019-10
    10月14日出版的《中国经营报》在第22版以《破解‘化工围江’难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加速度’》为题,刊发江苏省政府参事、我校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的专访。时值《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3周年之际,成长春认为,从总体来看,已形成了“1 n”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体系,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确立;同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关于如何破解长江经济带的“化工围江”的难题,成长春指出,要实施长江经济带水生态规划和水生物规划,同时控制沿江重化工污染和长江口沿海重化工污染,化工围江和其他污染围江同步治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生态资源部、工信部联合行动对11个省市提出削减污染排放指标和污染物削减时间表,要积极鼓励长江经济带内的各省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要提高化工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积极倡导化工问题化工人治理的理念,落实化工企业在化工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模式,努力实现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环境事故应急处理
    2019-10-16
  • 11
    2019-10
    10月9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第10版以《构筑学前创造教育的“理想国”》为题刊发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副会长、我校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灿明教授的专访。专访从“开垦学前创造教育处女地”“构建学前创造教育新模式”“积蓄学前创造教育新能量”三方面报道了王灿明在学前创造教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人民政协报》是全国政协机关报,由邓小平题写报名,在18家中央媒体中排名第8。该报以1/3版面刊发王灿明教授访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校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张建英)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19-10-09verorder=10banzi=9papertype=rmzxb
    2019-10-11
  • 10
    2019-10
    10月1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10版,以《南通大学:在真抓实干中造就奇迹》为题刊发对我校党委书记浦玉忠的专访。浦玉忠从学生德育、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办学上的举措和成效。他强调,我校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实施目标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在学生德育方面,浦玉忠指出,我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在产教融合方面,浦玉忠从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立产教紧密合作的专业合作机制;整合产教优质资源,聚力培育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创新人才;协同共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教育人与产教育人的深度融合等介绍了我校的产教融合举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提出实施“人才集聚”战略,通过强化高端引智,构建特色鲜明、多元协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我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发展蓝图,抢抓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大力实施“8050计划”,扎实推进“四大战略”和“八项工程”,围绕内涵建设的核心指标,争先进位,提档升级,
    2019-10-10
  • 09
    2019-10
    10月9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第7版以《做“一带一路”的“新闻眼”》为题,刊发我校外国语学院学子创新成果。文章从“调查分析1048篇印媒新闻”“梯队接力组建跨学科团队”两方面介绍了该团队研究印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进而引导国内受众理性看待外媒涉华报道的过程。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旭对该项目予以高度评价,表示该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外宣部门“一带一路”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国内高校留学生课程设置提供建议。(校报记者刘佳昕校报学生记者王忆宁)相关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0/350045.shtm
    2019-10-09
  • 01
    2019-10
    10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在第5版要闻版,刊发对我校顾晓松院士的专访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报国是我们心头鲜明的烙印》。今年8月8日,在首都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礼堂,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暨首次学部委员会议召开。继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顾晓松又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文章详细讲述了顾晓松院士的成长和科研经历。他强调,科学报国是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最鲜明的烙印,他要始终在科研道路上执着攀登,目标是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让中国的神经再生研究永远站在世界最高点。(校报记者刘佳昕)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0/01/c692482.html
    2019-10-01
  • 30
    2019-09
    9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其官方网站“走向伟大复兴”栏目推出:新中国70年·巾帼志愿者在行动之一——“巾帼挽霞”点亮人生夕阳红。栏目用较大的篇幅报道了我校退休教师钱吉华的事迹。作为崇川区新城桥街道侨友艺术团负责人和“巾帼挽霞”行动执行人,钱吉华从1998年退休后和姐妹们一起组建侨友艺术团,自创歌舞节目,丰富退休生活,并走访过22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舞台唱响了中国文化。之后,钱吉华带领侨友艺术团转型志愿服务活动,于2012年底带着72位年龄在55岁到70岁的巾帼“小老人”创立了“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在志愿服务中,钱吉华和她的“小老人”志愿者们坚持“每日一敲门”“每周一服务”“每月一集中”“每节一慰问”“每半年一郊游”,确保被服务老人生日有人陪着过,趣味活动笑声多,传统节日有礼物,郊游大家结伴行。他们用耐心的倾听,细致入微的帮助,叩开了一个个孤独老人的心门。近7年来,“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累计组织活动322次,帮扶老人136名,服务总时长超过25500小时。在钱吉华和志愿者们不断努力下,“巾帼挽霞”产生了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小老人”加入到关爱“老老人”的队伍中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
    2019-09-3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