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以《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全球气度》为题,就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对青少年进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问题专访我校全国政协委员、校长施卫东。就如何理解疫情期间国际间的互助行动,施卫东指出,这场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不分政见的生死大营救,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一种以人为本、休戚与共的国际合作精神,它能够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施卫东指出,对大学生应加强人道主义精神引领,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各环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知识学习、辩论交流、角色体验、志愿服务等别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用人道主义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人道主义的思维分析问题、用人道主义的行为解决问题。就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国际合作能力,施卫东指出,大学生应积极关心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的发展,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培养国际视野,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气度,努力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逐渐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校报记者 刘佳昕)相关链接:http: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