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第十二届科技节开幕式暨青年师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扶苗计划传公益情怀,vr体验如身临其境,刺绣工艺展江海之韵,智能小车融科技创新,校园dv呈青春风采……各式各样充满创意的科技展品,引得现场师生驻足观赏、拍照留念。让我们走近创新创业青年师生,感受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团队传达出的“通大人”特质。
江海之韵:一针一线绣工匠精神
一根针,一卷线、一块底布、一个花绷子,喧闹的展览会上,一群人专注在自己的手工创作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复古精致的口金包、风韵独具的旗袍展示区前人头攒动,朴拙幽雅、纯粹隽永的蓝印花布与逼真立体、色彩艳丽的百年沈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无不透露着江海之韵。
为了给纺织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传承南通民艺,发扬工匠精神,杏林学院师生于2015年底成立了“莘琳·源”工作室。“蓝印花布与沈绣是我们南通的传统民艺,作为我们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将它们传承下去。”杏林学院服工专业教师吴圆圆作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对民艺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仅仅传承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创新,要让民艺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蓝印花布、棉麻、水溶蕾丝……看似小巧的口金包上却是整合了多种面料,传统的东方元素与现代的西方元素碰撞出“祁通中西”的江海文化。
与机绣的流水线作业不同,“莘琳·源”工作室的作品都是一针一线、精工细作而来,同时也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从面料的选择到针线的搭配,从针法的选取到光、色的运用,从绘图的设计到形神兼备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朵花就是我们几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细致到叶子的脉络、叶子的长短,我们都得观察好几天,先仿形再仿神。”服工132班的仇雅婷对此习以为常,她已经在南通沈绣传习所学习四个月了,“沈绣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想要学好沈绣靠的就是日积月累,为了锻炼手指的熟练度,我们每天至少得练习两个小时,有时甚至长达一天。”
所有的喜欢都是源于热爱,“当看到所有的元素集合在一个成品上,当作品得到哪怕是一个人的认可时,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其实一针一线绣的不仅仅是传统,更是我们的梦想。”吴圆圆表示会在传承南通经典的路上坚持下去,用时间与岁月,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青创e站:整合资源 “双创”育人
“稚嫩的幼苗,茁壮成长的小树,抵御风雨的参天大树依次排开。”“青创e站”的logo形状是一个苗圃,“青创e站”创始人、我校“互联网 ”创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建新介绍道,“三个幼苗成长期则对应着我们‘选苗’、‘育苗’、‘壮苗’三个工程着力点。”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 2015年4月2日,“青创e站”应运而生。“青创e站”由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基地三部分组成,创新数据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路演厅、书吧、自动茶吧、ipo实验室等一系列设施一应俱全。目前,“青创e站”已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大学生是最适合‘双创’的群体,他们有奇思妙想,可塑性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市场的推动者。”朱建新对大学生“双创”信心十足。在充分整合政府、南通大学、企业等资源、形成一个共赢的生态系统后,“青创e站”开始面向大学生群体免费提供电子商务创业能力实训、创业服务等。课程指导、“双创”讲座、“双创”大赛、沙龙、创意嘉年华等活动现场常常人头攒动。朱建新在谈到为大学生免费举办活动的初衷时说,“我是一名老师,对我而言学生就是最重要的财富,把‘双创’教育植入到学生心中、更多的学生成为未来的ceo就是我的梦想。”
除了给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青创e站”也会在落实项目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助。2013年毕业生、商学院会计专业的张洁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北极光会计工作室”。她是“青创e站”的忠实粉丝,在那里学到了很多“双创”方面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像“北极光会计工作室”这样的小微公司“青创e站”已经孵化了20多家,目前还有18家正在孵化中。“我们每年的培训人数能达到1000人以上,参与沙龙、嘉年华的人就更多了。”朱建新一直把“众人拾柴火焰高”挂在嘴边,最大限度地容纳有“双创”需求的大学生。
引导“双创”理念,营造“双创”氛围,落实“双创”服务。“青创e站”把打造全线式“双创”服务共享生态系统、扶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己任。
恩智浦智能车:推陈出新 志同道合
控速、转弯、避障、过坡、停止……在黑边白色模拟跑道上,几辆无人操控的智能小车成了科技展上的“宠儿”,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这种多性能、高大上的智能车出自电子信息学院6名学生之手。
“我们的车叫恩智浦智能车,主要由摄像头组、广电组、电磁组、电轨组、信标组和双车组六个组别构成。一组别一人一车,共有6辆功能各异的车。”于建国这样介绍他们的作品。一个全国二等奖,一个华东赛区一等奖,三个华东赛区二等奖,在2015年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恩智浦智能车团队大放光彩。
如何在每年一届的大赛中迅速抓住评委的视线?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成了恩智浦智能车团队的统一目标。在对学长学姐的实验报告做了相应的研究后,恩智浦智能车团队的成员推陈出新。“通过感应通电导线的磁场比往年通过陀螺仪来实现控制要便利得多哎。”在泡了几天图书馆和论坛、做了多次试验之后,于建国有了新的突破。跟往年的参赛车相比,恩智浦智能车团队的小车无论是硬件的制造还是软件的应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意。“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取名次、提升技术,而是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维,形成有‘闪光点’的作品。”郑鹏青对参加大赛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
前进,拐弯……偏离轨道!在n次调试后,张浩宇的车在拐弯时依旧失败了。“没事儿,换个芯片试试。”队友纷纷出谋划策。出于对车的热爱,将平时从未交流过甚至从未见过的六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王圣捷直称有缘:“现在我们光靠眼神就能交流,我们约定要校赛、省赛、国赛都要一起走下去。”暑期科创园里的e芯实验室不时传来阵阵讨论声,于建国回忆起那段时光至今仍觉得印象深刻:“用不分昼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累了就睡一两个小时,睁开眼继续调车。”韩帅也半开玩笑的说:“那段时间对我们来说,连喝水都是一种奢侈,常常打了热水到再喝的时候就成了冷水,也不清楚到底过了几天了。”
创新为本,推陈出新。恩智浦智能车团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到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大胆设计。
(校报学生记者 丁慧敏 沈怡 吴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