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雷达之父”的毕生情缘-米乐app官方

907
分享

发布时间:2017-11-22 00:00阅读次数:907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中国雷达领域的多项“第一”都与我校一名校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被誉为“雷达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

深秋的西安,我们如约再次见到了保铮院士。见到家乡来人,保铮甚为激动,虽因腿脚不便不能下床走动,但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一如往日般热情招呼我们在床边坐下,用心倾听我们细数家乡的变化,详说学校事业发展的成绩。

当得知沪通公铁两用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保铮的脸上立即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绵绵游子心、浓浓思乡情便在这淡淡的笑意中展露开来,似乎沉浸到往昔的倥偬岁月中。


爱国热情结缘雷达梦

童年时的保铮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岁的保铮正在上小学五年级,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南方沦陷后,保铮无法正常上学,只好随家人迁到乡下。正是在沦陷区的日子里,保铮心中慢慢地萌发出了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

当抗日战争结束的消息传到南通时,18岁的保铮欣喜若狂,实现他“科学救国”的机会来了。1948年9月,保铮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通学院纺织科。1949年南通解放,一直向往无线电专业的他得知新中国在东北大连兴办了大连大学,于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大连大学电讯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家乡解放已半年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使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相信在解放区建立的大学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时逢“抗美援朝”,他参军入伍,继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原大连大学电讯系,现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雷达。从此就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

在保铮的一生“雷达情缘”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当属我国雷达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毕德显院士。保铮担任毕德显讲授的普通物理和电磁场理论课程的课代表,这样有了更多和毕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毕老师待人亲切,对待学生没有架子,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善于启发学生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保铮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透本质的思维习惯。而毕教授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也深深影响了这一代学子。由于教材紧缺,毕先生便要求他们翻译俄文原著,一篇一篇译,一遍一遍改,最后还帮他们拿到出版社出版。

正是在老一辈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使青年时代的保铮受益匪浅,为之后的教学和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顶天立地”育人才

保铮培养学生,尤其注重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研究生、博士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鼓励他们掌握国际最前沿的学科方向。

1958年,保铮率领一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气象雷达研制,不到半年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测试证明,其主要技术性能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1983年,保铮成为博士生导师,是该校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91年,国家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成立。伴随重点实验室的成长,保铮逐渐形成“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保铮非常关注学科前沿,对于新技术的出现,会及时组织学习,举办讲座和研讨班,并指导部分研究生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经常邀请数学方面的专家到重点实验室讲课。保铮多次说,学习信号处理的人,如果只吃老本,用不了多久就落后了。“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2000年下半年,某新型雷达因核心技术攻关遇到难题,出厂日期面临拖延。情急之中,研制部门向保铮求援。电话头天下午打到他家,第二天一早他就回话:“我连夜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你们放心,再难也要保证产品按期出厂。”保铮马不停蹄地协调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研究机构合力攻关,使难题迎刃而解。能够有效地帮助雷达整机研制部门解决问题,保铮也因此在雷达界享有很高威望。

 80年代以来,这个集体在雷达信号处理新领域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仅保铮和年轻人合写的论文就有100余篇。保铮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电子部和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4年至1992年,保铮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他清醒地认识到,一所大学要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必须以强大的科研力量作支撑,必须建立起浓厚的学术氛围。他十分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提出“管理从严,学术搞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在他任职8年期间,学校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数目逐年增多,科技实力和学术水平大大提高。


锲而不舍结硕果

“文革”时期,还不到40岁的保铮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理由之一是他编的教材是美帝苏修的混合体。1970年9月底,刚从“牛棚”出来不久、被打入“另册”的保铮到关中供电局电缆班接受“再教育”,竟意外促成他发明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解决了一个困扰电力部门多年的大难题。

保铮在电缆班跟随工人师傅检修埋在地下的电力电缆。由于电缆深埋在地下,所以,对故障点的探测和定位是一大难题。传统探测电缆故障的方法有“电桥法”和“脉冲法”,但都费时费力。其实,保铮最初也没有想出解决探测电缆故障的办法,因为他对电力和高压电器技术是外行,只掌握一些电工的基本知识。但他有一股“书呆子气”,兴趣上来了,就全身心投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去考虑晦暗不明的前途。为科研攻关,保铮搬到工作间去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几个月。

1971年5月,保铮凭借他在雷达技术方面的深厚基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冲击闪络法”技术方案,并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使寻找故障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为几个小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电力部门的这个老大难问题,电缆班短时间内将所有积压旧账一扫而空。后来,这项成果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也正是凭着这股“傻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保铮在新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取得了大量卓著的研究成果。

1972年,保铮担任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研室主任。他敏锐地看到60年代开始发展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和数字动目标检测是雷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决心在这一领域跟踪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1974年末,保铮组织成立雷达信号处理研究小组,开始了数字动目标显示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制出颇具特色的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不久又研制出o.2微秒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器,该项研制成果对推动我国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1980年,由保铮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为电子工程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198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1982年又研制成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系统;1986年又研制出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这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1990年以来,在机载预警雷达空时二维信号处理、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保铮取得的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量雷达武器装备中,为中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1991年,64岁的保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他仍然不懈地钻研,甚至在80岁高龄时还坚持亲自带教研究生。

如今,保铮已离开家乡70年,对家乡的记忆也渐趋模糊,但古城的一切辉煌与美丽都挡不住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听说南通大学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保铮高兴地连连点头,他说:“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轻人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国家多做点事,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

(校报记者 陈妍)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