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纺织百科全书”的斑斓人生-米乐app官方

746
分享

发布时间:2017-12-04 00:00阅读次数:746来源单位:宣传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深秋的西安,金黄的梧桐铺满大地,阳光穿透树枝画出一道斑驳的树影,映衬出这座古城别样的秋色。

借着参加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的机会,我们有幸走进西安工程大学,近距离感受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而提及这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却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就是我国纺织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我校校友姚穆教授。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中国纺织材料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纺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织之有经纬,相错乃成文

姚穆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共和国的发展休戚相关。姚穆1930年5月出生于南通市唐闸镇。学龄时适逢抗日战争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居无定所,6年小学几乎有一半时间靠跟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家自学。凭借聪敏好学,姚穆顺利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并于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成为班里的优秀生。1950年8月升三年级时,在李有山教授的动员下,姚穆转学至当时设在咸阳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从此他就在中国的大西北扎根、开花、结果。

1952年大学毕业,姚穆被留校任教。刚刚获得解放的这片黄土地急需各类专门人才耕耘,他下决心在大西北奋斗一生。同时,他也深切感到在校期间获取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发奋攻读,短短几年内,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了几十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和俄语,日语和德语也能顺利阅读。为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他还精读了许多马列原著和哲学专著,为以后的教学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奇缺,当时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有许多课开不出来。姚穆不畏艰辛,勇担重任,通过刻苦钻研相继开出了六门新课,深受师生好评。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度让姚穆身处逆境。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的春天来了。这时姚穆已年近半百,但他决心找回失去的青春,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逐渐成为在我国纺织界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学者。

几十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科技精英,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等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大器虽晚成,术业有专攻

姚穆44岁才结婚成家,70岁当选院士。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姗姗来迟,但是,姚穆不这样看,因为早在数十年前,母校“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底。

今年是姚穆执教的第65个年头。他被学生称为“纺织百科全书”,是业界公认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他精通纺织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研究棉毛等天然纺织材料,他就成了农牧、畜牧专家;研究纺织机械,他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研究特殊行业用纺织品,他又成了航天材料专家……他不给工作设界、不给年龄设界,也不给学术设界。

在姚穆的时间表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一周7天、一年365日,都是工作日。“他似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无欲无求,只有工作。”姚穆周围的人都这么说。

出差在外,他住最便宜的旅馆;忙了,就在办公室、实验室泡碗方便面。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碎片时间,他都用来读书、看资料、记笔记。学术上,他从来不含糊,哪怕是记在纸片上的笔记,都写得工工整整;需要发表的论文定稿后,要等几个月冷静沉淀,再重新检验修改后才去投稿。对学术的“讲究”与对生活的“不讲究”,在姚穆身上形成了极大反差。

也正是凭着这股对纺织事业的挚爱,姚穆一直在纺织科学最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前行。几十年来,姚穆在服装舒适性、纺织原料和产品测试评价、产业用纺织品创新等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他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为了使这一研究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姚穆团队与国内医科类大学合作,进行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细胞分布测试研究,姚穆和他的研究生在自己身体上一次次做实验,找规律,建立起了织物物理参数与暖体假人参数之间的联系和测试系统。他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特聘姚穆为军需科技发展顾问,并由他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面料的任务。姚穆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终于协助并参与研发了“军港纶”。香港回归那天,我国驻港部队穿着挺括舒适的军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武英姿。仅1999年和2000年,“军港纶”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2001年,该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为保护一线的医护人员,姚穆与相关部门专家加班加点,突击试验,只用了3周时间,就研制出了医用防护服,并很快通过了国家鉴定。研制成功的新型医用防护服被送到小汤山医院等“非典”防治一线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穆经常身体力行地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摇旗呐喊。他说:“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是发展大飞机、导弹、航天器、军事装甲、士兵防护、风能发电、海上采油、汽车轻量化和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孜孜不倦,甘为人梯

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是姚穆取得卓著学术成就的重要砝码,而为人谦逊、淡泊名利、甘当人梯则是他深受师生爱戴的根本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姚穆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课堂上,他语言生动风趣,旁征博引,善于将科学技术问题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却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弄懂弄透。学生们说,“听姚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姚穆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25门课程,每周授课10学时以上,即使在担任院长期间也是如此。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的批语,让学生铭记一生。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飞回西安,他也会一大早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关键的学术思想、重要的理论推导,甚至于数据处理他都事必躬亲,反复推敲、校核,但在论文发表时却常常将学生和同事推在前边。

姚穆的谦和低调也给让我校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纺织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邵小芳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到姚穆教授时的情景。由于初来乍到,对学院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熟悉,听说姚穆院士要来,心里很是紧张。直到穿着灰蓝外套、解放布鞋“标配”的姚穆热情地跟她打着招呼,家长里短地询问着学院的发展变化,她心里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姚院士丝毫没有架子,为人非常随和,我们交谈很愉快。”

虽已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但姚穆对母校的挂念从未改变。自上世纪90年代起担任我校双聘院士以来,姚穆几乎每年都要回母校走走看看,为母校的纺织学科发展指点迷津。“正是因为姚院士的无私帮助和指导,我校的纺织学科才能不断传承传统学科优势,取得一项又一项新的突破。”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徐山青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我校纺织学科发展势头迅猛,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2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8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授权19件;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任何科研成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瞄准目标,扬长避短,才能使科学事业长盛不衰,永葆生机。”去年10月,姚穆院士再次来到母校,对我校纺织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

在他清瘦的身躯里,饱含着一位耄耋老者对纺织的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祖国的情怀。姚穆忙碌的身影,循循善诱的话语,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着师生们推动中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信心。

(校报记者 陈妍)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