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请全职、柔性特聘、客座教授50余人,签约六类以上高层次人才506人……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学校根据人才政策实施情况及人才工作实际,修订出台了《南通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南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伯乐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宽口径、全流程加强人才服务。两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日益呈现出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
“引进一位,带动一批”
“作为南通人,能进入南通大学,为家乡高校发展贡献力量是我的荣幸。”1986年出生在南通通州的吴丽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了四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学成后不为国外优厚待遇所动,与丈夫秦玉岭博士分别于2019年、2020年先后加入公共卫生学院。夫妻二人在生物多色成像和循环组织染色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依托学校两人均入选了江苏省特聘教授。
生物医学传感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热点研究方向。针对临床生物医学检验中存在的灵敏度低、特异性差、耗时长,易受生物背景干扰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吴丽、秦玉岭进校后就组建了公共卫生学院先进生物功能材料与医学分析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探索,团队已发展至博士8人,平均年龄35周岁,并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面上项目2项,进入实审阶段专利15项。团队通过引入纳米技术、新型检测原理及数据分析手段等,改进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建立了新的方法,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监测、预后及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除了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的人才纷纷加盟,近年来学校还引进了26名全日制境外人才,不断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来自西班牙的pedro博士是南通大学第一位通过职称评审取得教授职称的外籍教师。2019年1月正式入职生命科学学院以来,他已发表了sci论文2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并主持2项国自然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和1项“苏陕扶贫”项目,申请到中国发明专利9项,其中3项已获得授权。
除了科研成果丰硕,pedro还指导了4名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省级资助,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三等奖。他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科研资源,引进墨西哥籍博士等人才,建立了国际化的“农用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团队获评为江苏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江苏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pedro表示,将扎根南通大学,围绕中国农业重大需求,以“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绿色农药和促进作物生长、增产的微生物肥料,形成以农业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研发为特色的研究体系,将基础研究、田间效果评估、产业转化环节打通。
学校事业发展最关键的是靠人才支撑和引领,如何把人才引得进、引得好,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是摆在学校人事部门面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引才、育才和用才,拓宽引才渠道,构建‘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人才引进新模式,达到‘引进一位、带动一批’的激活效应,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使用效益。”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清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两年多来,学校累计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58场,收到各类人才简历2200余份,引进人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以实绩定“教授”
“通大对人才的重视,让我成了受益者,这也是对我的鞭策,让我不断前进。”出生于1993年的刘杰博士,于2020年7月加入化学化工学院。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他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成为通大目前最年轻的教授。
在nano letter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并拥有6项专利。尽管“刘教授”很年轻,但他在新能源材料及其在新型能量存储与转换体系中的应用领域取得了过人的科研成果。进校后,他加入了化学化工学院钱涛教授的特种氢能研究团队,专门从事特种氢能源存储与转换研究,今年还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感谢学校给了我优秀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发光发热,我也将更加努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突破,为实现‘8050计划’贡献力量。”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打造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高地,定当下好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先手棋”。为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评价管理机制,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2018年,学校对照师生期待,出台了新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实行教师分型发展、分类评价,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获得高级别成果;或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者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事处处长王晓峰介绍,除施行代表性成果和实际性贡献的职称认定评审外,2019年,学校还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以实绩论英雄,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相继出台了岗位聘用工作实施办法以及岗位绩效定档管理办法,在现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体系的框架下,依据教师前三年的综合业绩进行定档,灵活运用由学校自主调控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鼓励想干事业、能干事业的教师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人岗相适、优绩优酬”的岗位绩效理念。在人才聘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常规,开辟了一条助力人才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者,更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人事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广大教师欢迎。新的职称制度试行以来,共有70名业绩突出的教师通过认定评审,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8名副教授、15名讲师凭借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学生创新竞赛指导等方面取得的突出业绩被跨层级“低职高定”为正高档,享受教授档岗位奖励津贴,极大地调动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里
“南通大学区位优势好,发展潜力大,吸引我的除了优厚的待遇和高层次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校对米乐app官方的服务关照无微不至,令人感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凯教授今年9月刚入职生命科学学院,学校就为其配备了人才联络员,帮助他解决了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引才聚才更要爱才留才,除了帮助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学校还为他们尽快启动科研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开展实验需要的荧光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就配备到位。”王凯教授对学校各项人才保障政策赞不绝口,“我将发挥自己研究特长,尽快组建好作物分子细胞遗传研究团队,结合南通沿海滩涂地理特点,开展高附加值棉花等作物育种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最大程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扑下身子,细致了解人才的所需所想所盼,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两年来,学校为200多位博士提供了周转公寓服务,解决近70位人才子女上学问题,定期对人才进校后科研条件落实情况、团队建设情况、科研助手配备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情况进行梳理,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人才在南通大学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
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学校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人才从繁杂的数据填报中解放出来。“页面简洁明了,操作方便快捷,大大节约了我们填报各种表格的时间成本。”今年三月刚加盟文学院的姚大怀博士在对学校尚不够了解的情况下,便轻松办理了报到手续。系统具备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师资管理、劳资管理、教师发展五大功能24个功能模块,进修手续办理、职称评审、教学名师申报、年度考核等工作均在线办理,不再受原来层层审核与时间空间限制,确保人才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为人才发展搭建多方平台,是畅通人才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青年学者论坛、学术沙龙、教学研讨会近两年开展如火如荼,开展频次从几年前的一学期十几场到上学期的近五十场。学校以学术为媒,按照“定期化、系列化”的要求,从师德师风建设、学术成果展示、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融入等主题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人才赋能。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周建忠名师工作室”,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搭台子、铺路子”,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培养之地和人才发力之地。近两年,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提升约14.5个百分点,具有6个月以上国(境)外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提升约12个百分点。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奥运会冠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江苏“双创计划”高校创新类人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近百人。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擘画了新的蓝图。人才优势决定学校的发展优势,在“人才集聚”战略的推动下,“高水平师资建设工程”不断建设中,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日渐成熟,成为南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中的必要保障,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校报记者 范苏)
2021年新教工入职仪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