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一场以“庆祝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在意大利籍外教、南通大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roberto带领下,浓情献演南通大剧院。这是南通大学交响乐团今年11月以来为通城人民送上的第二场高雅演出。11名外籍教师是两场演出中不折不扣的实力担当,为创新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外籍教师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数量稳定增长、作用发挥日益显著,我校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遇见通大 拥抱通大
去年6月开始在艺术学院教授声乐的意大利籍教师beatrice,因为在中国的几次演出而认识通大,表示“来到学校的第一刻,就被这里深深吸引住了”,决意借助通大舞台分享她对歌剧的认识与热爱;两年前加盟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巴基斯坦籍教师jaward,十分满意通大提供的科研平台,“能与中国顶级学府的院士团队及医学、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我感到无上光荣”……
自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第五大功能,我校便坚定地把引进外籍教师、留住外籍教师作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外籍人才招引工作。在修订出台《南通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南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伯乐奖”奖励办法》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南通大学外籍教师公寓管理规定》《南通大学外籍教师薪酬管理办法》《南通大学外国专家评奖评优细则》等,为外籍教师在通大干事创业提供定心丸。
如今,青教公寓已经入住十多位外籍教师。两年前带着妻子孩子从巴基斯坦来到通大的jaward,不仅顺利申请到一套设施齐全的两居室,解决了入校之初的全家住宿问题,大儿子也于今年9月在离校不远的南通市紫琅一小入了学。
“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全家提供的各种帮助。”jaward说,自从入职通大,学校不仅在办理报到手续、解决全家住宿及孩子上学等问题上为他提供各种帮办服务,还不定期组织开展中文培训和谈心谈话活动,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纾解心理困扰。“我的小女儿去年底出生,学校主动帮我们联系社区和派出所建卡;大儿子能上紫琅一小,也是学校前期帮我们与校方做了各种沟通;今年4月受疫情影响不便出门,学校想方设法帮我们采购了一大批清真食材;校领导在春节前夕送福送春联到我家,这一切都帮我在通大找到‘家’的感觉。”他说。
事实上,为了让外籍教师拥有愉悦安心的通大之旅,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外籍教师表达出合作意向的第一时间,便开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他们所在国家的文化、宗教、信仰,并主动询问外教本人的饮食习惯、子女入学需求等,评估他们与南通地区的适应性,提前做好预案。在外籍教师正式进校报到前,还会安排专门人员与地方出入境管理部门对接,为其帮办居留许可证、工作许可证等。去年,学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动用各种资源,帮助一名签证临期的外籍教师在入职前一天解决了签证延期问题。
“我们把外籍教师当成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一边挖掘聘用渠道,一边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更多外籍教师为通大高质量发展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倪建乐介绍,学校目前共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美国、韩国、印度等16个国家的外籍教师25人,其中14人专注于语言类、艺术类专业教学,11人奋战在学校科研一线。
开放教学 启迪智慧
整个10月,每晚七点至九点,钟秀校区的排练室灯火通明、乐声悠扬。60多名中外师生齐聚一堂,为筹划已久的专场音乐会紧张地合练、抠细节。
曾参加过去年5月“乐动仲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的研22音乐专硕谢鑫宇,对这种大阵仗的合练已经不畏不怵。她说,乐团总指挥roberto老师是一个特别愿意倾听不同意见、乐于平等交流对话的老师,“不仅能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课程设置特点合理选择排练曲目、科学制定排练计划,还善于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与表达音乐,一次又一次在尊重团员个性与保持乐团整体调性中找到平衡”。她的大提琴导师、意大利籍多领域音乐家ivo也一样,“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准确弹奏音符,而是多方位引导学生用情绪去演绎音乐”。
和谢鑫宇一样享受外籍教师授课的,在乐团里大有人在。他们纷纷感慨:不论是课堂上的集中授课,还是课后的单独指导,抑或是排练前的细节纠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不仅帮助他们发掘了更多新的艺术元素,还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某种意义上说,南通大学交响乐团是学校面向国际培养学生与国际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对于提升学校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学院院长张卫直言,未来交响乐团将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视野相融合,高质量传播中外高雅艺术精华,创新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
除了艺术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外籍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同样注重发掘学生专长,利用各种实践场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在外国语学院,英语演讲与辩论队已经从全国各级各类公共演讲与辩论比赛中,拿下包括国家一等奖、华东地区一等奖、江苏省一等奖等100多个奖项。这背后凝结了曾被授予“外研社杯”华东地区辩论赛优秀评委的美籍华裔mindy老师的汗水。
“mindy老师教授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广受学生欢迎,每学期约有300名学生和她一起学习探讨演讲与辩论的艺术。”辩论团队队员、英语师范192班任庭鸿表示,老师给予他辩论技巧的精进、思维的启发和心灵的关怀,让他受益终身的同时,也帮他从一个辩论小白成长为一名国奖选手,从辩论赛的小世界走向人生的大舞台。如今,他已经被推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而对于中途转专业的英语师范183班张澳萍来说,mindy老师不仅把她送进了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荣誉殿堂,还帮助她以第一名的优异表现成为昆山娄江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mindy老师澎湃的上课激情、传授的学习技巧,都坚定了我从事英语教育的决心,我也会在自己的主战场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帮助他们把英语锤炼成‘工具’,推动他们有朝一日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她说。
更多外籍教师如tim、roma、jose、leyla、胜川真琴、合田顺子、合田佳容子等,一样借助中外融汇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帮助更多的“任庭鸿们”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启迪智慧、放飞梦想。
专注科研 服务发展
自从帮助陕西汉中的果农成功消除猕猴桃的真菌病害,验证了“所学即所用”的科学性,收获了“所用即所得”的成就感,生命科学学院的外籍教师pedro便渴望自己的实验室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田间地头的病原菌样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满足实验所需,二是帮助农民解困增收。
pedro是西班牙籍农业微生物学研究专家,2019年1月入职通大,主要从事控制植物疾病的替代策略研究。四年来,其领衔的农用微生物课题组已经发现十余种控制水稻、猕猴桃、玉米、大豆和甘薯病害的活性药物,且部分已在陕西省南水北调项目中投入使用。
“通大给我机会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齐心协力收获科研果实,这种体验很奇妙,也难能可贵。”pedro说,短短四年,团队共主持国家级、省级、市厅级项目7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其中5项获得授权,以南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科研之余,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开展“三农”问题实践,引导他们了解相关领域社会现状;结合个人在中国抗疫的经历拍摄短视频,为西班牙同胞应对疫情提供指引。
和pedro一样享受在通大做独立研究员的韩国籍教师成明洙,在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着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并保持每天10到12小时的工作时长。一年下来,他不仅收获科技部外专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篇,还联合中心其它3名外籍专家积极筹备省级平台项目申报事宜。他说,通大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工作体验,让他坚信一定能在这里收获不少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
去年开始在通大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daniela,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中科院1区4篇、2区2篇……
“近几年引进的外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清湘介绍,学校外籍教师科研团队到目前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4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计划1个、外国青年人才计划3个,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江苏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个,另有1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把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是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理念,也是开展人才工作的落脚点。引进高层次外籍科研人才,就是要推动提升国际化科研水平,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贡献。”李清湘说。
(校报记者 徐凌 余小乔)
外籍教师跟学校面点师傅学包中国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