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加强内涵建设 全力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栉风沐雨七十载,凝心聚力创未来”党日活动获2020年度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地理科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 营造风清气正发展氛围
2018年以来,学院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认真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党政分工合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关系融洽、协调一致,学院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认真开展巡察整改工作,完成了学院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建立健全了学院运行的长效机制。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引,按照“新时代南通大学基层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的要求,调整基层党支部设置,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教工第一党支部被列为校第一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并入选江苏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1项,学院党委书记潘晴雯的党建研究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学院党委组织的党日活动“栉风沐雨七十载,凝心聚力创未来”获2020年度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院办学层次再上台阶
学院教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学科建设是学院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直是学院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院师生心头的“堵点”“痛点”。学院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培育学科队伍;聚焦研究方向,凝练学科特色;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通过全院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于2021年成功获得“资源与环境”专业一级学科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学院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以此为标志,学院办学层次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8年以来,学院抓住机遇,共引进高水平师资31人,其中2类人才2人,4类人才2人,5-6类人才27人,使学院师资规模几乎翻倍。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化率92.7%,居全校前列。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3.1%,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累计新增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1593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458万元。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96篇。教师科研成果获中国草学会2019-2020年度草业科技二等奖1项、2022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新增省级立项建设一流专业1个、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社会实践类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一流课程各1个。获批设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通大学分中心。入选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入选“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个。4个专业顺利通过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价。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gis微课比赛特等奖1项、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院首获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团队奖1个、新增本科生省优论文7篇、研究生省优论文3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98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三全育人助力成长成才
学院举办“绘就绿色发展青春底色,勇担生态文明青年担当”信仰公开课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路,探索育人新模式,学风建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文体比赛、社团活动并重,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学业规划指导、品牌活动建设、志愿服务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均呈现良好态势。
学院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优秀奖1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江苏省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连年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军训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院团委连续被评为校“五四红旗团委”,并被评为南通市“五四红旗团委”。“地之微尘”爱豚行项目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获第三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学生获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本科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三等奖1项。
以服务社会为使命 产教融合彰显责任担当
学院研究团队获评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
学院积极顺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成果,为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全国第二次污染普查工作,在江苏、河南、江西等多个省设置畜禽氨排放监测点20余个,开展畜禽氨排放监测和防控工作,参与建立适用于多畜种养殖场圈舍、粪污处理设施氨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形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氨排放核算通用方法,相关成果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氨排放普查及畜禽氨排放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获批国家行业标准1项、立项国家环境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构建了全链条气水协同、生物处理固铵高效减排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在多家企业得到产业化应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科重大技研发项目等,在呼伦湖流域开展了近10次野外调查工作,构建了跨流域、跨国境的污染源观测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尺度深入剖析了河、湖生态系统面源污染发生、输移及转化过程,对精准指导河、湖水质提升、开展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获批生态环境部野外观测站1项,获中国发明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分析测试科技奖2项。学院“环境污染过程生态效应评估与风险防控团队”被评为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省内高校唯一单位)。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为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挽回经济损失1亿多元。学院教师提出的关于长江经济带、沿江沿海发展规划和策略的建议5次获省主要领导批示。参与编制的诸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及实施建议等研究成果被市人大、政协和相关政府部门采纳,有些成果还形成了相应政策文件用于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