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说江苏省心理协会将要组织心理援助小组奔赴阜宁对受灾人民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在研究生中征求志愿者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教科院研一学生何敏虽然还没有褪去参加援助工作结束后的疲惫,语气却坚定而有力。
6月23日下午,一场毫无预兆的特大级龙卷风席卷了盐城市阜宁县。一时间,盐城阜宁成了全国人民最关心的地方。时隔两周后,江苏省心理协会自发组织了心理援助小组奔赴当地对受灾人民进行危机干预。7月8日-13日期间,由我校教科院的五位研究生志愿者和四位来自不同单位的拥有丰富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经验的老师组成的心理援助小组第一批次小分队,正式深入灾区,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做好分工 尽绵薄之力
“临行之前,带队老师一再叮嘱我们严格遵守纪律,谨记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作为一名心理专业的研究生,我深知这次志愿工作的特殊性。”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援助工作,张恒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到达灾区安置点,成员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周遭经历灾难后的压抑氛围,沿途目睹的一幕幕凄惨的受灾景象更加让这些志愿者们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灾区的援助工作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救援小组被分配到当地受灾最严重的陈良镇丹平村和新涂村受灾现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等地方与村民交流,给他们一定的心理援助。一行九人被分为两组,分别到不同的村子进行心理援助。每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出访两次,另一个时间段进行工作小结和感受分享。
工作正式展开后,志愿者们按照计划进入村子中,主要是通过倾听的方式与受灾群众进行接触,不管天气好坏,都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在接触中,志愿者们谨记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时刻关注村民叙说时候的非言语动作和叙述内容,不主动谈及能引起负面情绪相关的话题,仔细聆听他们的诉说,并记录下值得重点关注和探究的方面。
零距离接触 用心聆听
7月11日,援助的工作已经开展了一半的时间。在对周边村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后,当天下午,心理援助小组一行人准备到丹平村受灾最严重的区域进行工作。从进村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片坍塌房屋的景象,有一块田地里还有一辆“面目全非”的汽车,如果不仔细看很难辨出,田地旁边还有一些东倒西歪的树木和信号塔。在一片废墟中,两个男子正在上面整理东西,经过交谈,志愿者了解到,其中年纪稍大些的男子在本次风灾中自己虽没有受伤,但家中却遭遇了不幸——奶奶和自己的大女儿在风灾中去世,父亲、妻子和小儿子都不同程度受伤。在叙述过程中,该男子的声音一直都很低沉,神情很淡漠。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志愿者们深知此时无论什么话都不足以安慰他,只能尽可能地引导其往前看,往积极情绪上引导,通过言语和肢体语言对其进行宽慰。“离开时,该男子面带一丝笑容地跟我们道了再见。”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大家却备感欣慰,并在和第二分队交接工作时提到了这个案例,希望他们能对其进行二次干预。
心怀感恩 共同度过难关
在阜宁灾区的六天,志愿服务小组走访了受灾最严重的旦平村,与村民们交谈,听他们倾诉,给予他们陪伴。姚薇回忆说,其中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82岁的驼背老爷爷。这位老爷爷是在路上偶遇的,“当时他拿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一把韭菜和四个鸡蛋,这就是他和他儿子(儿子是一个智障)的晚饭。”遇到志愿者后,老爷爷主动领去了他家,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十二寸的电视机。经过这场灾难,老人家唯一担心的就是电视不能看了,房子也不能继续住下去。“不过儿子能够申请到低保,每个月有300元的补助,我已经很知足了。”老人家坚强乐观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志愿者。
“这次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短短几天里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这是我的人生中一次十分难得的经历,我会好好总结,争取以后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张恒说。
(张恒 何敏 姚薇)
团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