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本厚厚的蓝色文件夹,满满当当装着各种级别的奖状、证书。这本文件夹的主人便是交通学院院长施佺教授,“这个文件夹里承载着我的回忆,更记录着历届学生们的成长!”施佺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这里面的每一张奖状背后的故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这个学生的性格如何,那个学生当年做的什么项目……
初见施佺,一副眼镜后的双眼温和而有神,谈吐温文儒雅却不失工科教授的严谨风范。正是这样一位亲切的老师,带着学生触碰智慧、触摸创新,学会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何其有幸 与你同行
从教二十年,从普通教师到教授,年过不惑的施佺对专业的钻研和教书育人的热情似乎从未减少过半分。
“我们会跟着他做一些课外科技项目,他经常在学院里陪同我们一起,对我们进行指点,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改进意见给我们。”交通设备142的刘宪瑞告诉记者,施佺一直是个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老师,对学生而言,他更像是一个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对自己的专业与工作,施佺总是充满着真诚和热情,“我们在参赛期间,工作内容多、压力大,经常很晚才离开实验室,但每次总能看到施老师办公室还透着微光,在昏暗的走廊十分显眼。”交通设备131的王矾说。
为了准备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施佺带着学生加班加点地积极备战,甚至在大赛的前一晚,还全程陪同学生演习答辩,即时帮他们修改讲演稿直至晚上十点多。最终,由施佺指导,张晓峰、霍中兴、刘宪瑞等五位同学完成的作品“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巡逻船系统设计与实现”喜获二等奖。
正是因为这样的拳拳教子之心,施佺一直深受学生的爱戴,即便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时也会与他分享,感谢他的教诲之恩。“你看13届毕业生单欢前两天给我发的照片,这是他们几个创业的工作室,他在校时就非常努力,拿过很多奖,现在几个同学合作成立了工作室,已经拓展到三十多人的规模了!”交通学院施佺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自豪地告诉记者。
治学严谨 育人有方
坚持问题导向的课题性研究是施佺的一贯风格。工作初期,由于技术落后,教务信息管理工作很难开展,许多教学信息的管理都要靠手工操作,耗时又耗力。为了提高效率,施佺发挥专业特长,潜心研究,终于成功地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计算机软件实时处理,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难题。施佺常常用自己这段经历教导学生学会观察总结身边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开展科研活动。
在交通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中心里,常常有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演示与讨论,他常鼓励学生将问题指出来,以开会的形式展开讨论,大家一起思考,开拓创新思路。
在信息化的时代,交通专业涉及多个数据分析、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知识,因此知识积累非常重要,施佺在平日里经常要求注重多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虽然施佺总是认为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在学生的眼中施佺并不是一个只会提要求的老师,他更像是一个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在“智慧医疗”项目中,面对如何及时补充两组氧气瓶以保证病房氧气有效供应等一个个难题,施佺总是鼓励学生联系多方面的知识、拓展思路,并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引导同学们利用自主控制(plc)解决问题。
创新项目的推进,更需要师资力量的坚实基础。交通学院青年教师居多,施佺格外注重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他经常会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学院进行座谈,指导青年老师的工作方向。“施院长常常跟我们强调,教学要与科研并重,一个也不可耽误。如果教学信息反馈不够及时,他就会不停地督促我们。”常和施佺一起做项目的青年教师陈海龙说。
如今,在施佺的鼓励下,一股人人重视科研、人人参与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事必躬亲 锐意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施佺深知,作为应用型为主的交通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社会效益,一味沉溺于学术理论研究是行不通的,只有走出校园,从企业找课题,向社会寻思路,创新才有生长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强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
身为院长,施佺常常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交通、深入企业调研、寻找各种产学研合作项目,拓展科研思路。2015年,交通学院与交巡警支队合作成立了南通市道路管理研究中心,主要围绕交通大数据联合开展研究,通过交通流数据的预测和交通数据平台的开发演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目前,已经解决了高速公路电子路况显示屏问题。
近年来,交通学院将学生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交叉立体式实践教育体系,从点滴实际中帮助学生打消心中疑惑。在校内实验中心建设、校外交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条件建设三方面主动施力,并与省内多家企业达成联合模式,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互开实验室。建立交通机器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创建具有交通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提供创新实践平台。目前,学院与林森物流集团、南通市汽运集团、市政公司、农副集团都进行了物流、道路修桥、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的校企合作项目。
产学研结合,让学院师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系主任曹阳说,“作为专业老师,我们可以去当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从中获得很多科研和教学的灵感,同时我们学院也会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的教学课程,校企合作让双方都实现了共赢。”
在学生眼里,这些企业俨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他们通过实践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学校为我们创建了实践基地、实训平台,还有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我们有信心将创新的精神、钻研的意志传递给学弟学妹,在专业上力求精进。”即将毕业的王矾说。
这就是施佺,一个用心去关怀学生,为学生插上梦的翅膀的老师,一个不断督促青年教师成长起步的教师,一个把育人树人置于第一位,为学校、为学生和学术释放光和热的教师。
(校报学生记者 卞跃瑶 李锐敏)
施佺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
施佺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