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与港闸区携手共建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在学生培养、人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又一个大手笔的校地合作项目在港闸区成功落地。
该项目见证者、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陆建华感慨地说:“这充分体现了南通大学对于国家未来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预见力和担当精神。”
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南通大学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教育理念,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大调整、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提供m6米乐app登录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对接国家战略 服务江苏发展
今年3月24日,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在南通大学做形势报告时指出,校地融合发展,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南通大学要在南通创新之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市委的要求和期待,正是南通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此后不久,4月7日,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一批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大咖汇聚一堂,围绕“绿色发展”主题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描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蓝图,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南通大学人用行动和实践诠释着区域综合性大学的责任担当。
去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后,校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第一时间发声,对《纲要》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多家媒体则纷纷转载专家观点,如此迅速、持续、集中的发声,瞬间形成引领效应和规模效应。
“学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加快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是学校发挥服务地方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成长春说。
从服务沿海大开发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策应国家战略,南通大学眼光敏锐。2009年,学校策应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成立了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2014年,学校紧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成立了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其目标就是深入研究江苏在实施、对接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中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2016年7月,研究院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在成长春看来,办智库不是关起门来想点子,要协同联动,理论研究才能精准发力。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主动走出去,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区域发展。一方面,与主流媒体、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地方政府合作,建设“论坛、学报、内刊”精品化学术载体,打造“政府、智库、高校”多元化学术平台,形成了“团队、项目、成果”良性学术生态链;另一方面,直面现实问题,发挥智库作用,进行理论提炼,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发展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全国首家系统研究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机构,学校承担了中宣部重大现实课题“长江经济带大战略研究”的子课题“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研究”,创新性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工信部的高度重视,双方已就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研究达成初步意向。
围绕“两聚一高”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性跨江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等,研究院专家赴南京江北新区等地开展调研,先后完成决策咨询报告6篇,2篇获省领导批示。
紧贴南通“产业、城市、交通”三大转型,紧贴地方“3 3 n”产业新体系和中央创新区建设,研究院专家经过深入调研,迅速形成系列调研分析报告,相关建议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2014年至今,研究院在各类核心期刊、权威报纸、智库专报、知名网站等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论著8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40余篇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其中,《推进江苏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几点建议》与《关于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被列入省委中心组学习参考文选。
眼下,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正成为江苏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举,学校紧扣这一实践命题,再次组织专家走进沿江八市实地调研,并形成咨询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新华日报记者全程参与并在头版连续推出四篇系列报道,影响甚广。
深化校地合作 放大通大效应
校地融合,同频共振。事实上,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近些年来,南通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学校主动瞄准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对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新材料、船舶海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新兴产业,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将已有的专业契合发展,将相近的专业转型发展,将没有但有可能创办的专业创新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作为江苏省与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学校更是直面行业发展需求,创办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等专业,对接现代交通产业和城轨交通行业;新创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等专业,对接船舶海工产业中高技术绿色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装备等船泊海工产业。
转型发展后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去年7月,高强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建筑用高性能纤维及土工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关键技术”获准立项,项目总经费5000万元。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构建了10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有力回应了长三角产业新体系构建和城市转型中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课堂搬入企业,将企业引进课堂,开展订单式培养、“嵌入式”人才培养……
目前,学校共设立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02家,与462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600余个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加深与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通大效应在一次次交流与融合中彰显。
去年9月,由南通市政府联合清华大学、南通大学建立的南通智能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依托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重点研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面向智慧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行业的示范性应用,推进相关行业标准。
今年3月17日,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大附院举行,“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临床医学中心”荣登“省十大临床医学中心”首席。面对未来发展前景,该中心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授信心满满:“我们要将医学中心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转化医学平台,力争将神经修复医学发展成为千亿级的新兴健康产业。”
在交通运输部2016年部机关处级领导干部首期调训班中,通大人“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良好风貌给所有参训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交通运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封专门发来的感谢信给予学校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贴近行业需求 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围绕地方产业的转型发展,南通大学的专家教授纷纷走出校园,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把坚实的足迹踏在了南通这方热土上。
今年3月1日起,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范》《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在全国实施。建筑工程学院成军教授正是编制这一标准的主要完成人。多年来,他牢牢掌握行业话语权,先后编制国家级、省级建设工程施工工法5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12部。
电子信息学院王强副教授致力于攻克硅片划痕修复难题,在技术前沿的类单晶领域,一举拿下20多个发明专利和一个国际专利,孕育一个潜在百亿级的分布式能源新兴产业。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堵俊教授扎根企业,先后为南通烟滤嘴公司、航海机械、桑夏太阳能等企业的46个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完成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为南通市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电动汽车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帮助企业析疑解难,是高校服务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校长程纯说,“我们要通过争取大项目、打造大平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一个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学科服务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水平。”
今年3月10日,南通大学与中天科技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激动地说:“企业研发创新离不开高校人才优势的支持,我们要通过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合作,让校企双方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与此同时,作为科技挂职工作的先行者,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出台科技人员挂职工作管理办法,已累计委派500多人次。服务地方工作处常务副处长高江宁介绍说,“学校选派的挂职人员沿长江产业集群进行布点,去年溯江而上,挂职重庆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上下游的港口合作、产业对接方面的工作,为培育高层次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起,学校启动了产学研联合创新科研骨干培养计划,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企事业单位需求有效对接。
学校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除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外,学校还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建立了16个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13个,技术转移触角覆盖全省,每年发布技术成果与技术需求2000余项。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产学研结合,有效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南通大学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目前学校与重点企业已建立校企联盟203个、产学研基地371个。近五年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
“当前,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给南通大学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校一定会牢牢把握机遇,继续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增效益,在服务中拓空间,走出个性化发展新路。”成长春说。
(校报记者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