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做好学生引路人(四)-米乐app官方

893
分享

发布时间:2017-09-14 00:00阅读次数:893来源单位:新闻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学生的高度评价、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她的免疫学课程在近五年教学质量考核中都评为优秀;独特的教学风格、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她从众多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南通大学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她就是我校医学院的朱轶晴副教授。

今年,朱轶晴又喜获南通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当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她感慨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能把我所了解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是我最大的愿望!”

丹心热血致育人

戴好手套,蘸取乙醇,倒扣烧杯、抓直老鼠、取出眼球……临床151班的戴伍飞想不到自己刚刚大二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当时是分批去的,我可是第一批呢!朱老师亲自做示范,一步一步细致地解说难点、注意点。轮到我做实验时,朱老师站在旁边特意叮嘱从离心管吸血要小心。”戴伍飞骄傲地告诉记者。

“以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只是参观,现在免疫学课上我会带着学生们从‘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分离’这些相对简单的实验做起,让他们了解科研。”朱轶晴一直希望本科生能尽早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科研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就像一座大山,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尽早的看到‘大山’背后的景色,提早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吸纳朱轶晴上课讲授的知识点,临床152班的高一宁每次都会提前10分钟到教室“抢占”前排“黄金位置”,“可每次我们到教室时,朱老师早就把ppt准备好了,黑板上整齐地书写着课程要点。”高一宁告诉记者。

免疫学内容繁杂、理论深奥且概念抽象,一直是医科生头疼的一门课程。缘何朱轶晴的免疫学能够受到大家的热捧?戴伍飞脱口而出:“张弛有度。”平时上课,朱轶晴总能别出心裁地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课堂中,而到了每学期的期末,朱轶晴会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地讲授知识点。“朱老师好像特别了解我们,每次遇到难点都会把节奏慢下来,细细剖析、解释。hla的连锁不平衡、互补性决定区、粘附分子……这些复杂深奥的免疫学名词在朱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在课上就能理解、记牢。” 戴伍飞说。以往每年的期末,学生们望着成堆的教材、笔记、讲义总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复习,但朱轶晴总能把学生们“头疼”的期末变成“轻松”的期末。

思维导图、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解释,翻开临床151班杨晓乐的笔记本,免疫学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这可是朱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独门秘决’。”杨晓乐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免疫学里有很多复杂的过程和结构,比如抗体的结构和抗原提呈的过程,教材上的文字又长又拗口,而朱老师ppt上的示意图方便理解记忆,看过几遍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

“我喜欢当老师,喜欢上课,喜欢和同学们交流。”提及学生们对她的称赞,朱轶晴坦言身为一名大学教师让她感到自豪和满足。

不走寻常教学路

“我们要以培养一个医生为目标,不能仅仅给学生们传授基础医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启发他们学会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内很多医学高校早已开始重视起这点,并开始启用pbl整合式课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实地考察的经历,让朱轶晴深深感受到,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所谓pbl整合式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教材”“以小组为模式”和“以讨论为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模式。“pbl”是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一词的缩写,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bl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加拿大,因其表现出的教学高效率,受到了国内医学院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朱轶晴回校后,结合医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随即将在北大医学部借鉴到的新方法运用到了通大医学院的课堂上。在内部配备有触摸式电视机的pbl教室里,一位学生面向其他7位小组成员和老师,激情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在黑板上快速写下相关医学知识。周边的其他成员也凝神倾听,有疑惑、有赞赏。“所有小组成员交流完毕后,将重点与疑问汇总,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当小组观点无法达成一致时,我便会稍加引导和点拨,一个学期下来明显发现他们不仅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学会了如何思考。”回忆起pbl模式下的教学场景,朱轶晴不禁露出微笑。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好免疫学课程,朱轶晴一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方法、新方式。早在十年前,她便作为负责人在医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学院实施免疫学双语教学。朱轶晴一直觉得免疫学是医学的必修课,而专业英语更是医学的必修课:“如今医学发展越来越快,阅读文献、医学交流、出国访问都需要英语作为媒介,否则只能获取别人‘加工’过的过期信息。在免疫学课堂上,我将一些简单的英文医学词汇交给学生,也是引领他们重视英语,为他们将来阅读外文期刊打好基础。”目前,免疫学成为我校第一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也在医学院逐渐由点到面地普及开来,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项课程步入“双语时代”。

相处如师亦如友

熟悉课题内容,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完成后与导师讨论……这是本科生做课题的“必经之路”。“前期准备工作很不容易,但是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总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临床实验131班的祁月回忆起当初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日子满是感慨,“去进行申报答辩的时候,朱老师都是利用午休一遍遍地帮我们修改ppt和讲稿。”

临近比赛的前几日,朱轶晴更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提前模拟答辩情景。她扮演评委向申报者提问,每次发现新问题,都会不厌其烦地再来一遍。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她还力邀其他教授帮忙,一起思考如何将答辩词修改得更加科学、简明。“学生们选我做导师,就是对我的肯定,我也要竭尽全力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朱轶晴如是说。

学术上,朱轶晴是同学们的“指路明灯”;生活中,她是同学们的“避风港口”。

“写这封信其实只是向对您说声谢谢。我给很多老师都发了邮件和信息,只有您回复了,我很感动……”杏林学院肿瘤143班的陈一帆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和朱轶晴交流,他们常常会聊专业、谈理想、论生活。“我本来挺内向的,但是上了朱老师的课后,就对免疫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次和同学聊到考研的事,我们俩都萌生了考免疫学的想法。与其说是这门课的魅力,不如说是朱老师的魅力!”

“真的好累啊,作业来不及写,还有活动要参加。”巨大的学习压力,繁重的组织任务压得高一宁有点喘不过气,便在朋友圈抱怨了几句。“没想到朱老师在朋友圈不仅给我点赞还安慰我,有时候学姐实习时在朋友圈宣泄负能量,朱老师也常鼓励她。”高一宁为有这样一直默默关注学生的老师感到庆幸。

与学生畅谈人生、给学生点赞、排遣学生的苦闷情绪……在学生看来,朱轶晴更像是他们的朋友,但朱轶晴却认为学生的精神状态有时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作为老师尽自己所能关心他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从医近二十载,朱轶晴都奉献给了科研与教学,回顾这段教师生涯,她感慨道,“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我愿当一块基石,用踏实和稳健为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

(校报学生记者 郭阳琛 姜志娟)

2017年南通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朱轶晴副教授。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