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整个华夏大地笼罩上一层阴霾,也让每位中国人的“年”都过得异常艰难。防控疫情刻不容缓,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医务人员勇挑重担,逆行而上;各行各业工作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他们用行动与誓言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在南通大学,也同样上演着一幕幕感动与难忘的故事,他们或冲锋一线,或遍布全国,或身处海外,却都为了同一个目标,怀抱着必胜的信念,为祖国和人民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们离病毒最近,却甘愿将风险留给自己
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有这样一群可爱的白衣战士、白衣天使,他们近距离接触病毒,却甘愿将风险留给自己。
在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筹备工作中,附属医院大内科医护人员几乎全员报名,勇挑重担,奋斗在最前线。当任务来临时,无需请战、无需嘱咐,一切就像是平时的工作一样。白天,医护人员在内科各科室完成患者的诊治,下班后又急急忙忙赶往发热门诊值守夜班。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当天发热门诊真正进入疫情紧急状态,数名从武汉归来的南通市民到医院就诊,也有留观的疑似病患。那天正巧赶上内分泌科袁洁医生值班。为了节约防护服,袁洁从下午5点直至第二日早晨8点,没有喝水,没有上厕所,整晚都没有合眼。第二天早交班艰难脱下防护服时,袁洁已浑身湿透,疲惫不堪。
除夕之夜,承担发热门诊夜班任务的是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张亚平。当晚就诊病人较多,张亚平却早有打算:“如果真忙不过来,就喊家属来支援。”她的丈夫也是通大附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
在人员紧张、工作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呼吸科由资深呼吸病专家倪松石教授挂帅,冯健主任等呼吸科医生组成专家小组,承担了全市危重sari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自疫情以来,倪松石没有休息过一天,马不停蹄在全市各医院会诊。精兵强将组成的专家队伍,成了通城战胜疫情的定海神针。
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还有医学检验科特检中心的检验师们。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市疾控部门难以完成与日俱增的样本检测工作量。根据上级部署,由通大附院、市一院、三院与疾控中心共同承担南通地区病毒检测工作。附院医学检验科迅速响应,紧急部署,克服场地、仪器、试剂、防护用品短缺等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员调配,并迅速成立由施健、丁伟峰、王旭东三位检验师为主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进行初筛工作。
到过检验科的人或许都知道,在检验过程中检验师需要进行吸样、加样等手工操作,病毒阳性样本产生的气溶胶都带有病毒,因此检验过程有很高的感染风险。面对风险,检验师们毫不退缩,施健率先领任务,要求自己先上,尽量减少同事们的感染风险,截至目前已完成133份检测任务。
医务人员们说:“穿上这身‘战袍’,我们便义无反顾,我们一定、一直会坚守在抗疫最前沿,和全市人民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非常时期,他们为医务人员送来防护物资
由于疫情发展迅猛,又时值春节假期,各地的医疗资源纷纷告急。1月28日,我校附属医院对外发布了接受社会捐赠公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随即,社会各方爱心人士,包括海内外儿女都积极行动起来,出钱出力,筹集防护用品,为医务人员送上最实惠的关爱。
远在新西兰的留学生方维西是附院皮肤科门诊护士缪蕴雅的女儿,当得知医院里口罩等医疗物资紧缺,赶紧在当地购买了150个n95口罩,由于新西兰的快递初八才开始,而且一次只能寄8个。缪蕴雅母女又打电话联系上海海关,经过反复协商,1月28日终于寄出。在医院接受社会捐赠公告发布后,方维西又开车在奥克兰多处奔波,并将公告发在海外平台。
口腔科医生宋亦华先前托朋友买到了300只kn95口罩,春节后,她把口罩分给了自己科内、皮肤科、医学超声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同事,她说,虽然自己所剩无几,但是觉得很开心。
29日,曾在医院就诊过的孩子父母千方百计找到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赵建美,捐出了家里仅存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眼科医生吴丝的同学并不学医,看到医院发出的接受捐赠公告后,从自家囤积的为数不多的一次性口罩中拿出30个送给眼科。
还有很多爱心人士、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为医务人员送来了口罩、护目镜等物资和其它形式的支持。南通中学92届同学出资购买了2000只护目镜;民主建国会南通市委员会赠送护目镜200个;泰康养老江苏保险分公司为医务人员提供保障期一年、每人20万保额的保险;还有很多爱心人士送来赠品,或向基金会捐款,却不肯留下姓名和m6米乐app登录的联系方式……
因为疫情,社会上积聚了巨大的医疗需求,社会各界纷纷联系医院表达捐赠意向,并在陆续实施之中。
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尽量减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已经成为全民皆知的防护要诀,而口罩自然也成为了每个家庭必备、但又难买的防护用品。医院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时候给你口罩的,都是真爱啊!
40小时未合眼,只为医用口罩早日抵通
与疫情赛跑的,不仅有身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有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还有时刻牵挂母校的通大校友。
1月31日下午,一辆快递车停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门口,车上搬下很多快递纸箱,里面装着从俄罗斯寄来的6万只医用口罩。这是远在俄罗斯的南通大学校友李帅寄给家乡南通的一份心意。
李帅是我校临床专业03级的校友。2013年,李帅前往俄罗斯创业,经营家纺生意。
1月下旬,在大学同学联络群里得知受此次疫情影响,国内医疗物资紧缺,身在国外的他辗转难眠,迫切想为国家、为家乡做些什么。他立即联合同在俄罗斯的生意伙伴,想尽办法在当地采购口罩。从俄罗斯时间1月27日凌晨4点开始联系受赠单位,到9点上班后,让员工停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分头联系采购口罩。仅一天时间,他们就找到10多家工厂,看样品研究品质,直到晚上7点采购成一家。当晚11点,客户终于把10万只口罩送到公司,随即收货验货,直到凌晨1点。公司的俄罗斯员工也自愿陪着加班,他们说:“为了买口罩,这是我们几年来第一次这么努力地加班。”
为了第一时间把物资运回国,他顾不得休息,抓紧时间装车,把车里能塞的地方都塞满了,又冒着大雪,自己驱车5个小时从伊万诺娃运到莫斯科机场,总算赶在早上8点将首批6万多只口罩搬运进了机场,给旅客一箱一箱托运,直到11点才结束。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公司,让员工们继续采购,等一切忙碌完毕,时针已经指向了当地时间28日晚上8点。
从调集物资,到清点、装车、运送,李帅连续40个小时没有合眼,可他丝毫没有感到疲惫,一心只想赶快把物资送到国内。目前为止,他一共采购了183箱、120万只医用口罩,总价值六七十万元,将分批次陆续发送至国内。
李帅说:“我给家乡捐献了50万只口罩,剩下的70万只还寄到了南京、开封等其他需要物资的城市,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打算尽力采购,送往国内更多的城市,帮助更多的人。”
盐城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玉华得知长江航运总医院的物资求援信息后,立即联系韩国韩医协会,尝试组织提供紧缺医疗物资,并联系到身在澳洲的校友张叶红。经过辗转协调,一批二级防护服将于近日空运到武汉急救中心,并将其中200套防护服提供给长江航运总医院。
宿迁校友会会长胡立军联系到口罩采购渠道后,于1月31日经快递运送了300只口罩,将由学校统一汇总后提供给长江航运总医院。
“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医疗前线,作为校友,尽个人绵薄之力,责无旁贷。”计算机99届毕业生、江苏启航开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龙主动联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校友会会长卢兵,向南通医务人员捐赠生活保障物资,包括400箱方便面、50箱牛奶、20箱饼干。
校友企业、罗莱生活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战役。
除了捐款捐物,遍布祖国各地的校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医科83级校友陈祖涛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就到一线进行救治,被评为抗击sars优秀共产党员,此次他作为江苏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感染管理控制组组长,近期一直为湖北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做感染控制培训。
现任职于通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明蕾蕾是我校杏林学院08届校友,得知武汉医疗资源告急,她第一时间申请去一线支援,到今天一直在那里奋战。
校友企业、北京金和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则紧急研发了“疫情防控”平台app,引导居民进行线上分类登记个人信息并通过五定技术实现每日疫情真实采集,及时跟踪防控,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效率,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时也保护了居民隐私。
不仅是校友,突如其来的疫情同样也牵动着远在海外进修的通大教师的心。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潘丹岷就是其中一位。得知附院医疗物资紧张,她与海外的朋友立即发起了募捐行动,几经周折,终于在2月1日下午把募集到的第一批护目镜送到了医院。她说:“虽然身在异乡,但能为祖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真的很高兴。”
爱心还在传递,感动还在继续。今天,附属医院又有7名医疗人员出征驰援湖北……
(陈妍 薛晓慧 张瑶)
除夕夜坚守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