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刚刚结束,我正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把冬奥知识揉进去。”
“我也是。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今晚要给学生上‘质点运动学’内容,已经做好了与冰雪运动员滑、抛、翻滚等动作相关的课程设计。”
……
你可能想象不到,以上讨论来自于理学院的一场小型座谈。与会的四位老师深度陷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探索中,默契地挖掘着冬奥会这个时事热点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各自的课堂所用。
作为在全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反应较快、行动较早的二级学院之一,理学院的四个专业、上百门课程已经基本实现“课课有思政元素”,一百多位授课老师也做到了“人人有课程思政”。
文化更自信,理科老师不惧讲思政
2月21日晚6:30,海洋技术211(杏)、212(杏)的同学们开始上新学期第一节《大学物理》。
授课老师是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周玲。她的开场白,从牛顿在16世纪伦敦暴发鼠疫期间通过刻苦钻研获得数学、力学和光学上的系列伟大发现,导入微积分、矢量代数等贯穿于《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手段,同时援引冬奥会场上运动员腾空翻滚的瞬时画面图片,指出用物理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些动作的科学性,最终落定在“质点运动学”的章节讲解上。
为何选择这样开场?周玲说,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需要,也是自己为提升课程思想性、文化性和内涵性所做的专门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
在周玲的思维里,高校老师见缝插针式地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试看全球疫情下的中国行动、中国速度和中国方案,再看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所展现出来的自信从容,我觉得高校老师无论教授哪门学科,只要站上讲台,都有必要在‘授业’的同时为学生‘传道’。”
计统系教授江山和周玲有同样的见解。他说,过去人们总提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大课”面前,利用专业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浸润,有时更易于入脑入心,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江山拿自己举例:“我已结束学生生涯近20年,至今记忆深刻的不是师长的某节课堂或某个知识点讲解,而是师长说的那些跳脱专业知识之外的感悟类‘金句’或名言警句。”
为了让自己的《数学分析》课堂听上去更有活力,他借“条件极值”的应用为学生讲到了疫情下的规则与遵守,借“上限下限”的概念背起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下来,他还打算借相关知识点跟同学们分享谷爱凌如何成长为“六边形战士”、苏翊鸣如何成为横跨cctv5和cctv6的“男主”。
探“物”也究“理”,实践探索看见新风景
如今在理学院,悟出思政要义、探出思政门道的老师们,再也不担心被外人说“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极探索,既专心育才,又用心育人——
薛莲老师结合牟合方盖的数学史,带同学们领略中国古代数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敢于批判的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蒋巧云老师结合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发现、发展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教育学生要有科学探索、勇于钻研的奋进精神。
施静老师从微积分基本公式入手,教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张晖老师以书画赝品鉴定引入“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让学生学习从数学角度理性看问题、辨真伪、明是非,培养学生不盲从于书本和老师、敢于质疑的求真创新意识。
陆海华老师在讲解极值时,不仅教会学生求函数的极值点与极值,还让学生感悟人生中的数学思想,教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看待问题,跌入低谷不气馁、伫立高峰不张扬。
……
老师们说,融入了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堂,变得比以前活泼很多,也让自己在备课、授课过程中,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陆海华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组织讨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这些操作让他看见的,是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拔节生长的模样。
成鸣飞与周玲、彭菊等老师组成的《大学物理》课程团队,在推动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过程中也收获了积极反馈:得到学校教研课题资助不说,“打造有温度的物理课程”被评为校优秀在线教学设计案例并推送省级、国家级评优,同时被教学核心期刊《大学物理》选用;融入思政的微课三度获得江苏省微课比赛二等奖。
看见新风景的,岂止老师群体。
张謇202班吴江涛同学在评价薛莲老师的高数课堂时,不单纯评价课堂本身,而是用了这样的语句:“微积分是牛顿与莱布尼茨共同谱写的诗歌”“一个个公式让我体味到了前人的智慧和努力,真切感悟到数学的神奇与伟大”。
同班的曹诗彦,也直言“感谢高数”——不仅因为它是“高树”高且难攀,而是它让人明白攀上“高树”可以看见前所未有的迷人风景。
心中更有“数”,学科育人收获累累果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前,理工科院系从来不具有优势。
不同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多集中在认识自然规律、反映自然运行和发展规律上,以客观性为主。换句话说,理工科课程育人的知识点并不外显,推动课程思政的难度相对较大。
理学院深谙这一点。但在课程思政这道必答题面前,理学院选择了先人一步、主动出击。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理学院从学校动议之始便积极响应、不等不看,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解题思路——课程思政做的是“人”的工作,推动课程思政也必须在“人”。
于是很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被纳入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入职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教案编写等被一一填涂了思政色彩,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一起融进了课堂教学。
理学院院长陈玉娟据此坦言,从2020年开始,学院便从各个专业中遴选若干思政示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到学生学习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里。
如今两年过去,理学院课程思政随着“前挖后拓”“观推并行”“讲论结合”的探索和一批示范课程的打造,已经透过数学、物理学扎下深根,并开花结果。
其中,《高等数学》课程获评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学专业分析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研究》获批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立项重点课题;《大学物理》课程被评为南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另有2位老师获首届全国大学数学课程思政邀请赛一等奖、12个案例获评南通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5项课题获批南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
(校报记者 余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