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以科技创新赋能地方“疫”后发展-米乐app官方

南通大学服务地方工作侧记

1146
分享

发布时间:2022-06-21 17:27阅读次数:1146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横向科研项目立项944项,合同经费数再创历史新高;与通富微电合作成功获批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与崇川区政府共建南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江苏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立项建设和200万元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技术转移中心连续第五年入选全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这是过去一年我校服务地方工作书写的闪亮答卷。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与学校建设“两手抓”、“两不误”,发挥科研优势,加大m6米乐app登录的技术支持,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并提供跟进式服务,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为确保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通大贡献”。


打好政策“组合拳”

今年5月,电气工程学院张雷老师的发明专利“抑制sic mosfet 串扰的高关断阻抗驱动电路”,通过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78天就完成了从申请到授权的全流程。

此消息经“南通大学产学研”微信公众号推送发布,鼓舞了一大批偏实用性研究的“新工科”教师。张雷说,学校在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后第一时间申请主体备案并成功加入专利预审资格名录,大大缩短了专利申请审查周期,不仅为保护学校的创新成果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日后的专利转化应用争取了更多机会。

自2019年底疫情全面发生以来,校企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影响了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便捷和效率。而专利工作因其“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文字整理与申报、专利成果又能为地方企业所用”的特殊性,成了学校疫情之下服务地方工作的有力抓手。

2020年以来,学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门成立南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和南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通过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多元评价引导,学校实现了对知识产权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的综合管理。

先后修订出台《南通大学专利管理办法》、《南通大学科技成果转让及许可管理办法》、《南通大学高价值专利培育管理流程》等系列文件,将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不断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和导向作用,打好政策“组合拳”,为提升学校专利质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除此之外,为调动疫情之下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修订了《南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并发布居家办公期间开展服务地方工作的通知,鼓励老师们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融合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通过电话、远程视频会议、邮件等方式与合作单位进行技术对接。


织好校地“联姻带”

5月27日,学校组织参加省科技厅、镇江市政府主办的“2022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26件最新成果通过技联在线平台进行展示,32位教师在云端与企业家开展洽谈。根据前期对接情况,电气工程学院於锋、张蔚两位博士应邀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海工装备制造两个云端分会场面向500位企业家进行项目路演,推介团队系列成果。

疫情造成的物理空间阻隔,为学校关上了线下服务社会的“门”,却打开了线上服务地方的“窗”:企业有技术需求,学校有专业基础、技术力量、价值转化意愿,借助产学研项目开展线上服务、实现互利共赢,不仅是老师所愿,也是学校所愿。

疫情以来的这三年,学校主动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 科技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组织200多位专家教授科技骨干,分赴如皋、如东、启东、海门、海安等地,为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及智能制造企业把脉问诊;举办长三角技术转移大讲堂,探索长三角技术转移协同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组织参加各级政府、园区、商会等主办的产学研对接活动近百场,发布地方人才、技术需求1700余项,与南通市企业签订产学研技术合同1780项。此外,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315个,230件专利成果在南通企业实现转化应用,另有52位博士获批省科技厅科技副总项目,兼职担任南通市企业科技副总。

“作为南通人民自己的大学,我校始终明确自身定位,坚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创新示范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宇民说。如今,学校秉承先校长张謇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把“跟进式教育”理念贯穿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将自身发展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在打开对外技术服务通路的同时,学校也积极为校内科研团队提供便利:推动科研系统业务自主办理、网上流转,助力科研人员“最多跑一次”,实现“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为帮助老师们更高效地开展专利与技术服务工作,学校还购买了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向老师ip端开放,并借助各类线上公共平台开展专利技术交底书撰写、专利奖申报等实务培训。


助力企业“加速度”

今年4月,纺织服装学院科研团队为南通市经济开发区两家外资企业提供m6米乐app登录的技术支持的工作,受外地溢出疫情影响,遇到重重困难。

早在去年10月,扎根南通多年的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南通帝人有限公司首次向纺织服装学院发出合作邀请:攻克热防护纺织品耐高温气凝胶隔热板、改性石墨烯复合水性聚氨酯膜等技术难题。能够得到纤维研发技术力量雄厚的头部外企的认可,对学校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向世界证明科研实力的机会。

面对难关,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张伟努力思变:“为了按时完成合作,我们从线下交流改为线上沟通,变现场测试为全过程视频演示,样品也通过无接触方式配送给对方,双方同时开展在线试验、交流试验结果。”目前,团队为两个公司定制的技术方案均得到支持,为公司研制的样品也基本被认可。

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新松教授领衔的《苏州车网融合背景下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规划方法》,刚完成前期对接、准备着手实施时,同样遭遇跨区域交流不便、关键数据采集不到的现实困境。“我们不得不委托苏方人员帮忙采集现场数据,然后再加班加点做数据分析与解构,并通过一次次线上例会做进度汇报,逐渐打磨完善文本。”张新松说,不可抗力因素下,合作与服务考验的是责任心和诚信精神。

“我们按照重点团队跟进龙头企业、学院跟进行业、优势学科跟进重点产业等形式,积极与企业开展对接洽谈,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有效破解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疫情之下,我们一样不放松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责所在。”服务地方工作处处长高江宁说。

良好的合作与服务,也为学校赢得了认可、尊重和回报。与我校有着深厚合作基础的天虹纺织集团,在前些年多达1000万元捐赠的基础上,今年又追加800万元资金推动纺织六大领域技术攻关,并为学校捐赠110万防疫物资。

念兹在兹,须臾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正成为南通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遵循。当前,学校正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专业,全力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走上了一条具有江苏特征、南通特点、通大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朝着“科技创新的引力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样板”目标不懈奋斗。

(校报记者 徐凌  余小乔)

疫情之下,学校与企业在线开展合作洽谈。


相关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