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一审专家,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在glia 、 neurobiol di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近年来,南通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学系副教授黄超和他的团队在治疗情绪障碍疾病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性地从增强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角度推动了抑郁症神经炎症假说的发展,为抑郁症新型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前社会背景下,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治愈率却不尽如人意。”黄超介绍道,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在中国,抑郁症每年夺去28万人的生命,也是15-35岁人群的第一死因。在世界上,每年因抑郁自杀死亡的人,超过所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其它各类事故的总和。
“大众的回避,集体对抑郁的无知、无意识在这些悲剧中占很大因素。”黄超说,在很多人眼中,抑郁症只需要心理疏导就可以治愈,但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已经有客观的病理基础,需要进行医学上的干预和治疗。“病人的神经环路已经出现异常,他们对外界环境所带来的正常刺激无法做出反应,行为已经脱离了意识能控制的范围,急需专业医疗手段的干预。”
尽管近年来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但国内有关抑郁症药物的研发之路却十分坎坷。能够治疗的药物寥寥无几。国内市场近四十年没有新的药物出现,且大多都是仿制欧美药物而来,极度缺少原创性研发药物。
2005年从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黄超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求学期间,黄超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看到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都用着价格高昂的进口药品,却又忍受着药品副作用折磨的时候,他下决心要打破这种不平衡。“现有的治疗方法只有两种,一个是电刺激,一个就是药物治疗,比如说氯胺酮。”这些方法作用虽快,但是很快就会反弹,二者都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我希望通过我们国家自己研发的药品,来减轻病人的痛苦。”
为了突破抑郁症药品研发盲点,黄超决定从最基础的脑中小胶质细胞入手,从预防、治疗、过程中干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哪怕只是说明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也能在原理清晰的基础上把三者融合推进。”黄超说。
实验中,黄超和他的团队发现生物在剧烈运动和限食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物质β-3-羟丁酸,能够在正常和炎症环境下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枝样突起伸长。原来的小胶质细胞是处于炎症状态的细胞,而突起伸长后的细胞就变成了对抗炎症的细胞。而这种伸长与小胶质细胞抗炎特性的获得和抑郁症状的缓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最新发现的实验现象为黄超团队的抑郁症抗炎研究策略带来了新的灵感。“这个实验现象从来没有团队发现研究过,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我们整个项目的转折点。”随后,黄超利用药物诱导发现,由肠道有益微生物分解食物产生的丁酸能够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枝样突起伸长,且与小胶质细胞抗炎特性的获得及抑郁症状的缓解有关。该成果发表在neurobiol dis杂志上,受到了业内专家高度认可。
“科研是没有止境的,新的发现对我们来说只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0’,只有不断推进,深入研究突破,才能让这个‘0’变成‘1’。”秉持着这样的信念,黄超继续带领团队进行有关小胶质细胞的研究。在实验中,团队有指向性地给了实验小鼠一个炎症刺激,让它暴露在一个能够诱导它产生情绪障碍刺激因子的环境。令黄超没有想到的是,小鼠竟然是完全正常的。这一发现让整个团队都兴奋了起来。
“这又是一个新的角度了,因为大众现在的意识还应留在抗炎的环节,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从增强小胶质细胞功能出发,说不定会有新的突破。”黄超利用小鼠模型的研究,通过研究小胶质细胞激活,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可以通过改变细胞的可塑性来起到治疗的作用。这种方法作用快速且效果持久,相比起市面上普遍使用的电刺激和氯胺酮疗法,副作用大大减小。
新型医疗手段的提出为治疗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黄超团队正在计划研究挖掘一些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中药,作为非处方药物来进行治疗。团队还首创性地提出了“预防性精神药理学”的概念。“从预防角度来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手段非常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这个研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鲜少有人涉及。”黄超说道。
打破常规是实现突破的前提,不断从新的科研角度来完善自己的科研成果让黄超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面对前路,黄超坦言有非常多的困难。“科研就是不断突破的过程,不断发现新的‘0’,然后把它变成一个个成熟的‘1’。就是我的科研目标。”
(校报学生记者 乔心怡 李淑媛)